2017年5月20日 星期六

齊柏絲坦鋼琴獨奏會@臺中國家歌劇院

齊柏絲坦鋼琴獨奏會@臺中國家歌劇院 (5/20)

曲目
Liszt: Années de pèlerinage 李斯特:《巡禮之年》
1. Vallee D'Obermann: Premiere Annee, Suisse, S.160/6 奧柏曼山谷,選自巡禮之年第一年:瑞士
2. Deuxieme Annee, Italie, S161/5, Sonetto Del Petrarca No.104 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104號,選自巡禮之年第二年:義大利
3. Deuxieme Annee, Italie, S161/5, Apres une Lecture de Dante, Fantasia quasi Sonata 但丁讀後感:奏鳴曲風幻想曲,選自巡禮之年第二年:義大利
(中場)
Schumann: Novelletten, Op.21 舒曼:小故事曲集,作品21
(安可
Godowsky "Alt Wien" 戈多夫斯基:維也納的氣息)

這是我第一次在歌劇院聽音樂會呢!會場在中劇院。本來以為音響效果會很厲害結果也沒有。快速音群的聲音有些模糊,可惜了齊柏絲坦超絕的技巧。上半場的李斯特每個音彈來順理成章,舉重若輕。下半場則是把複雜的舒曼做了梳理,讓旋律間的對應變得非常清晰易讀。我果然還是喜歡舒曼多一點。不過他的曲子太複雜,聽別人彈就好。每次聽他的音樂,總忍不住想,舒曼的憂鬱症不是沒有理由的……

齊柏斯坦比我想像中嬌小(還是因為從樓上往下看的關係?),舉手投足相當優雅。彈奏的速度和力度驚人,音色也很豐富。每個音聽起來都順理成章,當然,這種順理成章來自背後深厚功力的支撐。 曲目的選擇一度讓我以為這是情人節音樂會。1837年,李斯特和人妻達顧爾夫人(Marie d’Agoult)私奔到瑞士日內瓦。之後兩人在瑞士和義大利各處旅居。巡禮之年一二集就寫於這幾年間,李斯特用音樂記錄了旅途中感受到的美景藝術書籍等等。這三首選曲都是讀後感。李斯特讀了什麼呢?奧柏曼山谷是當時流行的作品,主角奧柏曼對人生充滿懷疑,常常自問:「我是誰?」「我想要什麼?」等等哲學性的問題,可能是寫得太憂鬱太糾結,當時許多人看完之後就去自殺了,所以曲子一開始也很陰鬱,跟美麗的瑞士一點關係都沒有。第二首是佩脫拉克的十四行詩編號104(註)。佩脫拉克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詩人,專寫情詩。104說的是愛情的矛盾(inconsistency),大意就是,「你以為你拉鋸子般拉扯的是什麼?是我肉做的心啊!」(抱歉,偷一下人間四月天的句子。真的太貼切了。古今中外,無論是誰,為了愛情睡不著吃不下的時候,感受都很像啊!)但丁讀後主要表現出地獄篇「奇怪的低吟,恐怖的呼喊,憤怒的聲調」等可怕的情景。總之,看得出來李斯特雖然帶著愛人遠走,但心裡還是為自己的不倫之戀感到煎熬。不過煎熬歸煎熬,旅居瑞士和義大利的這幾年間,兩人生了三個孩子(默)。

舒曼的小故事曲集共八首。1838年,舒曼以音樂短篇小說(Novellette)體裁寫下,獻給後來的愛妻克拉拉。齊柏絲坦說,「作品當中有極其豐富的幻想與情緒變化,加上舒曼在此常常不經轉調,立刻就換一個調,乍看突兀卻言之有理。」舒曼克拉拉和布拉姆斯的不倫三角戀也是非常有名。有時在讀這些音樂家的故事,就覺得跟現代的八卦比起來,古代八卦更八卦……

安可曲是意外驚喜。維也納的氣息非常浪漫啊! 結束之後把握難得的機會逛了一下歌劇院。可惜因為天氣不好,六樓的空中花園沒有開放。一樓有文創品牌及輕食。其中的音樂盒專賣店可以自行選零件,現場組裝,蠻吸引人的。

註:
Sonnet 104 (Petrarch) 資料來源:The Project Gutenberg

譯本一
I fynde no peace and all my warre is done, I feare and hope, I bourne and freese lyke yse; I flye above the wynde, yet cannot ryse; And nought I have, yet all the worlde I season, That looseth, nor lacketh, holdes me in pryson, And holdes me not, yet can I escape no wyse. Nor lets me leeve, nor die at my devyce, And yet of death it giveth none occasion. Without eye I see, and without tongue I playne; I desyre to perishe, yet aske I health; I love another, and yet I hate my self; I feede in sorrow and laughe in all my payne, Lykewyse pleaseth me both death and lyf, And my delight is cawser of my greif. (Wyatt.)

譯本二
Warfare I cannot wage, yet know not peace; I fear, I hope, I burn, I freeze again; Mount to the skies, then bow to earth my face; Grasp the whole world, yet nothing can obtain. His prisoner Love nor frees, nor will detain; In toils he holds me not, nor will release; He slays me not, nor yet will he unchain; Nor joy allows, nor lets my sorrow cease. Sightless I see my fair; though mute, I mourn; I scorn existence, and yet court its stay; Detest myself, and for another burn; By grief I'm nurtured; and, though tearful, gay; Death I despise, and life alike I hate: Such, lady, dost thou make my wayward state! (Nott.)

譯本二的英文簡單一點。就是一直在說自己飽受折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只因愛上了這名女子。


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

紀錄片:謊言拍立得

謊言拍立得敘述了網路如何讓假新聞更迅速傳播、更難以查證。英文標題 "All Lies or What? When News Become a Weapon" 好像更能體現面對這個現象的無奈。

導演Klaus Scherer採訪了英國BBC、德國情報局、法國24電視台、烏克蘭網站、美國,談論他們如何應對假影片/假照片。尤其聚焦在假影片/假照片在戰爭中的宣傳角色。譬如ISIS透過宣傳影片召募成員。譬如俄反對黨領袖涅姆左夫遇害後,俄羅斯網路社群出現殭屍帳號傳播特定言論。譬如克里米亞戰爭時的一則物資短缺報導,照片其實拍攝於紐約。資訊在戰爭中淪為宣傳工具雖然是由來已久,但網路讓效果放大、加速。

影片中提到,當資料越多,真相越多,謊言越多。「有圖有真相」的上一個網路世代的信念,到了這個世代變成「看圖說話」的操弄。傳統媒體時代自然也充滿了這種操弄,但是傳統媒體傳播較慢,新聞編輯把關較嚴。現在因為追求新聞的即時性,要搶第一手新聞,就很難在時限內查證。值得慶幸的是,各國專業媒體仍然抱持身為記者的尊嚴而努力。譬如透過邏輯方式分析:照片造假的部分比其他的部分清晰,照片曾在其他網站出現再修圖,就說明了照片不可信;影片可能來自過去,卻被放在現在的場景等等。烏克蘭新聞系學生成立拆穿造假報導的網站 StopFake.org。但年輕人不信任記者,造假影片點閱率超過踢爆造假影片的報導點閱率等等不理性因素,和新聞編輯(監督的力量)漸漸淘汰,查證工作越來越困難的客觀環境,讓情勢越見險峻。

lies1
這樣的圖片讓我們知道,現在的以假亂真,已經越來越難分辨了。圖片所有權利屬於電影。

看到這裡是有些感慨的。尤其是看到法國24台面對查證造假新聞,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骨氣,再想想台灣的電視新聞常常直接擷取youtube影片或是PTT貼文就當新聞播出了的草率。別說查證造假新聞了,根本是推波助瀾,不管新聞真假只要有爆點就播了再說。

雖然偏向網路助長謠言的觀點,影片對網路的角色還是保留了一些中立。網路社群同時散播謠言、也澄清謠言。有些時候,造假照片/影片也是靠網友找出真相。影片最後來到美國。透過智慧手機,新聞的傳播更加快速,傳播範圍之廣也是前所未見,往往一張照片幾秒以內就傳遍全球。而智慧手機這種工具讓讀者只看短文。只瀏覽而不閱讀的結果就是讓報導的細節更少。市場分眾,不理性的情況也增加。

我想,影片提醒了我們,就因為網路更快,我們更要慢。媒體淪為政治工具,媒體操縱是舊議題。但是在新的時代,這樣的操縱變得更容易更廣泛,以至於我們的判斷力必須比前一個媒體時代更銳利,對每一則消息都要有幾分存疑,才不會輕易被操控。尤其在台灣這種媒體不怎麼專業也不怎麼道德的環境,觀眾培養理性和邏輯思考能力,更是必要。唉。來去讀書修練。



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

[BL]道士下山

嗯……其實我不喜歡這部電影的旁白,也不太喜歡會讓人出戲的特效和細節。可是我喜歡那些台詞和演員,故事其實也蠻有意思的,誌異傳奇的色彩和民國背景的混搭也有一些衝突的美感。

簡單說,道士下山就是個悟道的故事。何安下(by 王寶強)原本是渾沌的孩子,因為遇上荒年,師父送他下山。出道觀時,師父對他說,嘴要甜,手腳要勤快,遇事不要怕,更重要的是,「不擇手段非豪傑,不改初衷真英雄。」

monk5
「打贏的人下山」--我猜對了。我猜師兄弟們也都猜對了。這場比武大賽莫非比的是誰笨?

何安下雖然會莫名其妙狂笑,笑聲又讓人只想轉靜音,但基本上是個單純好學的孩子。他在山下遭遇的一連串事件中,雖然大多扮演旁觀者,但也漸漸捲入其中。

他遇到的第一個師父,是還俗道士崔道寧。至於還俗之後為何成為西醫、又為何專割雙眼皮跟包皮,就屬於令人出戲的細節了(遠目)。總之,其貌不揚的崔道寧有個帥弟弟(by 吳建豪)跟美女妻子(by 林志玲),所以被戴綠帽也不是太令人意外。林志玲這次的角色終於有點內心戲。他心知丈夫是好人,小叔是個渣,但仍然在愛欲中墮落。小道士在師父遇害之後,鑿沉這對男女的座船,因為難逃良心呵責,逃到了如松師父(by 王學圻)身邊。如松禪師是高人,此後一再出場。但為何小道士遇到事情老是找禪師開示,那又是另一個令人出戲的細節(我該說這部電影道皮禪骨嗎?)。

monk7
吳建豪在電影中很妖孽。雞冠頭的造型也是令人出戲的細節。明明哥哥嫂嫂(下圖)的造型都很正常好嗎?

monk3

第二個事件是太極門的後起之秀趙心川(by 陳國坤)和他狡猾的師父彭乾吾(by 元華)的故事。趙心川因為擋到師父愛子的前途,所以被師父提前剷除了。那個「有心川在,無以服眾」的彭七子,居然由房祖名飾演,是故意的嗎?做到這個地步與其說諷刺不如說挖苦了。彭七子因為沒本事,愛之極深的父親乾脆為他鋪路到底--彭乾吾最後寧願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兒子平安,為這個反派角色增添了複雜性與深度。

彭乾吾除了弟子,跟師弟周西宇(by 郭富城)也有仇。當年父親把絕學猿擊術傳給周西宇而不傳給他,彭乾吾怨恨之餘對周西宇痛下殺手。逃出師門的周西宇躲進軍隊,結識了查老闆(by 張震),兩人共練猿擊術(夫妻同修?),互相意愛(無誤),卻為了些許誤會分開。周西宇直到死前都還心心念念,只想再見查老闆一面。

第三個事件,便是發現周西宇下落的彭乾吾上門復仇。對師門仍有舊情的周西宇將自己學習猿擊術的筆記交給師兄,想要了結恩怨。但是彭不接受。比武雖是周西宇略勝一籌,但彭七子隨後上門,槍殺了已經受重傷的周西宇。已經拜入周西宇門下的何安下就去找了師父的舊情人幫師父報仇(註)。話說這個小道士心胸好寬廣啊!什麼情節都可以迅速接受……那句「我知道,你是日練、師父是月練」害我一度聽成「日練夜練」,嚴重想歪(死)。

monk8
我怎麼不記得電影中有這一幕?不過滾草地好萌好出戲……

於是,在張震出手後,整部戲忽然間從誌怪傳奇轉往BL劍仙武俠--分類是糟糕的事,不過這樣的描述大概最貼近我當時錯愕的心情--我又出戲了,然後就再也回不去了。

我也不懂我怎麼會這麼出戲。應該是忽然間變得很華麗又不可思議的武打戲吧。不管是閃子彈還是追汽車都很出戲啊。雖然打完了以後何安下跟著查老闆上山練武去了,算是勉強把看盡紅塵回頭修道做個總結,只是這時修道已經變成練武了……反正練武也不是不能悟道而且前師父周西宇走的就是以武悟道的路線,還算說得過去。但是從頭到尾莫名其妙的少年(應該是多年之後何安下的某弟子)旁白又再次趕我出戲。我說有必要放這個旁白嗎!全部刪掉整部電影會更好啊!

總之,這是部很混亂的電影。有一些其實很不錯的點,我只是可惜這些點沒有好好的串在一起。


註:是的本文標籤是[BL]不是[腐]。以下是片中台詞,場景是兩人練成猿擊術,即將離開住了好幾年的山洞:

周:我想有一天能看到你成家,有妻子,孩子。大家能夠重新看到你在台上的本事。
查:那你呢?
周:在一個乾淨的地方,過安靜的日子。
查(有些憤怒):再不見面了?
周(依舊平靜):怎麼不見面?想我了就來看看我。我會一直等著你。不離不棄。

最後還是沒等到。明明兩個人住在同一個城市啊喂!有必要這麼虐嗎!查老闆聽聞周西宇死訊時,當場推掉重要演出,前去報仇,後來差點因此害死自己。完全走衝冠一怒為紅顏的路線。



2017年5月5日 星期五

紀錄片:中國向「錢」看

透過來自英國的節目主持人比莉波特在中國的觀察與提問,探索「中國如何變成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比莉的觀察侷限於本身見聞,雖然呈現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光怪陸離,卻沒有讓我看出中國是怎麼拉大貧富差距的。

rich
比莉訪問了超跑俱樂部。這些車主許多來自各行各業,讓人看到階級流動的勃勃生氣。*圖片所有權利屬於原影片。

對於來自資本主義國家的比莉,共產主義的中國資本化很嚴重,不可思議。對於台灣人而言,大陸的政治向左經濟向右,不過是中國務實文化的呈現。當官的依舊當官,市井小民也依舊吃飯穿衣,大家各過各的,有默契地不踩彼此的界線。

十三億人口的市場,夠大的國土和自然資源,中國經濟起飛時當然創造出比台灣七零年代經濟起飛時更興盛的榮景。新商機讓階級翻轉,白手起家的成功案例讓中國充滿開發中國家裡特有的希望氛圍,就連在比莉眼裡看來,忍受骨肉分離、收入微薄、過得很辛苦的農工夫妻,對於未來都充滿希望。也就在這種充滿希望的氛圍中,貧富差距的問題暫時被壓抑了。

我印象比較深的反而是海南島的部分。變得富裕之後,觀光休閒產業也隨之發展。現在的海南島每年有五千萬人前往旅遊,「比每年從世界各地到英國旅遊的人還要多。」我忽然想起以前唸到蘇東坡被貶瓊州(也就是海南島),曾寫了「吾始至南海,環視天水無際,悽然傷之曰:『何時得出此島耶?』……」的感傷。如果蘇軾看到現在的海南島,看到海灘上密密麻麻的遊客跟水上摩托車等等,大概也不會想什麼「什麼時候才能離開這個島」了。蘇轍說不定也包袱收一收跟著哥哥去海南島度假了。昔時的海角天涯,到了今天,也是旅遊勝地了。再到了明天,也許又沒入海中。

愛情摩天輪Wonder Wheel

伍迪艾倫的電影,凱特溫絲蕾與 賈斯汀提姆布萊克 主演。背景設定在50年代的紐約康尼島樂園。這部片跟藍色茉莉很像,主角異常的神經質,並且有自毀傾向。心情如果不美麗就別看了,以免虐到自己。 結局一開始就決定了。吉妮(by 凱特溫絲蕾)向米奇(by 賈斯汀提姆布萊克 )道出:「我讓...